当了30年穷人,明白了这3个关于赚钱的道理
经常会有人问,真的存在什么穷人思维、富人思维吗?
答案是肯定的,思维对一个人行动的导向几乎是绝对的。下面从几个小故事中给大家说清楚。
01
学区房的故事
穷人思维的第一个表现:有多少钱,做多少事。
几年前,我父母说要买一套学区房,好为以后孙子上学做准备。
但是现在的房价大家也都知道,学区房更是涨上了天,我把家里的钱给他们算了一遍,连个首付都交不起。最后我跟二老说,等钱再攒多点吧。
但没想到,我父母虽然别的事不关心,但在房子上是雷厉风行的,觉得这事不能拖,于是找遍了亲朋好友,七拼八凑,东挪西借,竟然真的把首付给交了。
虽然说刚开始每个月还房贷压力很大,但这些年过去,工资涨上去了,各种收入也都有了,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,挺一下就过来了。让人欣喜的是那套学区房,现在价格都快涨了一倍了。
其实在买房这件事上,我从一开始就陷入了“穷人思维”——不去思考学区房是不是一个必须而且合理的目标,而是首先考虑自己的钱够不够。
“穷人思维”的特点是量入为出,“富人思维”特点是目标导向。
穷人思维买房,先考虑我有多少钱付首付,月收入多少还贷?再倒过来推算,自己该不该买房,买什么房。
富人思维买房,首先问,我要不要买房,想买什么房?然后再算,还差多少,怎么解决。
如果一项任务的目标是合理的,那么我们就不能以“资源不足”为理由,去否定这个目标。
简单说,穷人一般是有多少钱,干多少事;富人一般人是我要干什么事,需要多少钱?不够我想方设法也要筹齐。这就是有钱人告诉我们的,至关重要的一条做事原则。
02
电影院的故事
穷人思维的第二个表现:喜欢拿时间换钱。
前段时间和朋友们聊天,正好谈到了最近上映的一部烂片,什么名字大家应该都知道,豆瓣上很多人打了1星。
有趣的是,我挨个问了他们一遍,发现基本没有人在观看时中途退场,虽然明知道电影味同嚼蜡,但为了30多块的票价,还是强忍着把90多分钟的片子看完。
其实这90分钟完全可以用来做别的更有意义的事,哪怕是读读工作方面的书也好。但很显然,大多数人是放不下的,也就是过于注重“沉没成本”。
什么是“沉没成本”?就是你花了30多块钱看电影,无论电影好看或不好看,这个钱都回不来了。
既然电影不好看,没价值,那就应该早点退场,不要浪费那1个多小时,因为时间是有价值的。
当你开始专注于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价值时,离摆脱穷人的身份就不远了
03
美国穷人的习惯
穷人思维的第三个表现:爱反复比较占便宜,不专注。
一位学者在研究美国穷人的消费习惯时,发现了一个现象,那就是美国的穷人非常喜欢买垃圾食品。
便宜不是主要原因,而是因为这些垃圾食品种类很多,他们喜欢反复比较挑出性价比最高的,满足占便宜的心理。
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导致了“决策疲劳”,即在小事上做出了太多的决策,精力匮乏,反而在重要的事上表现惫懒,很随意的决策,形成恶性循环。
专注,特别是重要事情上的专注,是拉开人们之间差距的重要因素。
股神巴菲特提出了一个“5小时规则”,即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精力最集中的5个小时中解决,把80%的时间放在20%的重要的事情上。
其实不止是巴菲特,凡是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,基本都有这样的一个特质。
所以说,穷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一些误区,从来都没有去改正过。
在这里给出几点建议:
1.建立“时间价值”的概念,多做时间少收益高的事,少做时间多收益低的事,保持高度的专注。
2.牢记“沉没成本”思维,如果已经为不值得的事花了钱,那再为其浪费时间,就是错上加错。
3.结果导向,目标导向,不是有多少资源办多少事,而是为了做成这件事,需要去找什么资源。
热点推荐